山东出台二十条新政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智能建造迎重大利好
时间:2025-09-01 15:44:18 作者: 来源: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8月28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召开新闻通气会,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建造发展 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意见》。这份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14部门联合制定的文件,提出六个方面二十条具体措施,为山东省建筑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四大创新突破,构建智能建造新体系
《若干意见》呈现出四大政策创新点。在产业链集群培育方面,突破传统产业分散发展模式,将智能建造产业纳入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打造数字设计、智能建造设备装备、智能生产等特色集聚区。
在创新联合体搭建方面,打破“产学研用”壁垒,支持建筑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组建智能建造创新联合体。强化适宜技术应用推广,将智能建造技术应用情况纳入工程评优、评奖、评价等内容。
针对智能建造复合型人才缺口,山东推出“分层分类”支持举措,支持设立专家、技能大师工作站,并给予平台资金与绩效奖补。打造“智能设备+产业工人”新模式,创新降低意外伤害保险基础费率。
此外,山东还整合资金、税收、宣传等多元政策,构建全周期保障体系。资金上,提供“技改专项贷”贴息、设备更新补贴;税收上,按规定享受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改造贵”的实际问题。
政策支持全方位,企业发展获实质利好
《若干意见》提出了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根据前期规划,到2025年末,我省将培育30家以上智能建造骨干企业,累计打造200个以上智能建造试点企业和项目,适宜技术在大中型建筑工程项目中应用占比达到30%,智能建造应用场景实现16市全覆盖。
在资金支持方面,山东将重点对集聚区内数字设计、智能建造设备装备研发及制造、智能生产等领域的优质项目,通过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给予支持。
税收优惠政策同样引人关注。对企业发生的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投入,按有关规定享受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这一政策将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使用智能设备的积极性。
在应用推广方面,新出让地块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房地产项目,支持在建设条件意见书中要求企业应用智能建造技术。这将大大提升企业参与智能建造的积极性。
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产业人才高地
人才是智能建造发展的关键因素。《若干意见》多方面部署了智能建造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山东将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共建智能建造产业学院,定向开设BIM建模、建筑机器人和智能设备运维、无人(5G)塔机操作等紧缺课程。
山东还将实施一批培养智能建造高技能人才的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项目,并择优给予资金奖励。在激励机制方面,强化领军人才激励,打造卓越工程师团队,设立专家、技能大师工作站,推动智能建造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按规定给予平台资金支持及绩效奖补。
最引人注目的是,山东提出了发展“智能设备+产业工人”协作模式。在混凝土施工、构件安装、高空喷涂、塔机操作等高强度、高重复性、高风险场景优先使用人机协同方式施工,逐步从“多人一机”向“一人一机”“一人多机”转变。对于采用这一模式的企业,可根据施工作业环境,适当降低意外伤害保险基础费率。这一创新政策将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广泛应用。
山东的二十条措施为智能建造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从资金保障到税收优惠,从人才培养到技术推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随着政策的落地实施,山东建筑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为培育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山东: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控”,
智慧管理驱动工程质量安全变革
8月28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召开新闻通气会,就《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建造发展 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意见》进行解读。会上表示,智能建造正通过数字技术对传统工程施工方式、管理模式进行深度赋能,对施工现场的工程质量和安全带来全局性、根本性影响。

风险预控: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预警”的根本转变
智能建造最显著的改变是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极大提升了安全管理的预控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
传统安全监管高度依赖人的经验和责任心,存在盲区和滞后性。现在,通过“BIM+物联网”技术,可以对深基坑、高支模、大型机械设备等进行实时监测。例如,在塔吊上安装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荷载、幅度、风速等数据,一旦接近临界值系统会自动报警甚至断电,将倾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工人佩戴智能安全帽,不仅可以定位,还能监测心率体温,在发生中暑或晕厥时及时报警,实现了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预警”的根本转变。
危险作业无人化:用机器代替人进入最危险区域
在一些高风险环节,如密闭空间焊接、高空喷涂作业、地下管道挖掘等,智能建造正越来越多地使用建筑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
“让机器代替人进入最危险的区域,直接避免了人员伤亡的可能性,这是对工人生命安全最根本的保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质量安全处处长李军表示,这种危险区域无人化作业方式,正在从根本上减少人员风险。
据了解,去年12月,山东编制发布了《建筑机器人施工补充定额》,该定额针对山东省建筑机器人应用情况,共包括整平、抹平、喷涂等多类常用机器人品种,以及找平层、面层、楼地面等多个常用施工环节。
质量精准管控:从“凭经验”到“靠数据”
智能建造实现了从“凭个人经验”到“靠数据赋能”的转变,大幅提升了工程质量的精准度和可追溯性。
基于BIM技术,在动工前就在数字世界里把整个项目“盖”了一遍,提前解决了可能出现的各种管线碰撞、设计冲突问题。到了现场,工人们通过AR/VR技术,能将虚拟模型精准叠加到现实工地,清楚地知道每一根钢筋的位置、每一根管线的标高,极大减少了因误解图纸而造成的返工和质量缺陷。
同时,智能建造实现了全过程质量溯源。预制装配式构件从工厂生产、运输到现场吊装,全过程都有唯一的“身份证”(二维码或RFID标签)。扫一下码,生产日期、质量检测报告、安装人员信息一览无余。一旦未来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可以瞬间精准追溯,责任清晰,处理高效。
智慧决策:施工现场更加有序高效
智能建造还推动施工现场从“粗放管理”到“智慧决策”转变,优化了资源配置,改善了作业环境。
智慧工地平台通过AI视频监控,可以自动识别人员未戴安全帽、区域闯入、火灾苗头等隐患,并实时推送告警。车辆未冲洗上路、物料堆放不合规等都能被自动捕捉。这使得现场管理更加精细化、标准化,减少了因现场混乱而引发的安全和质量事故。
项目参建各方(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可以在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上协同工作,信息传递零损耗、零延迟。设计变更能瞬间直达施工一线,监理的验收意见也能即时同步给所有人,消除了信息孤岛,避免了因沟通不畅导致的错误。
随着智能建造与产业化的深度融合,施工现场“本质安全”和建设工程“内在质量”正逐步提升,“建造更安全、质量更可靠、工人更尊严、行业更可持续”的新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最新信息
- 2025-09-04省住建厅组织召开青年干部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分享会
- 2025-09-04村民反映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龙门畈乡政府违法强拆家庭农场,至今未给予赔偿一事
- 2025-09-01深圳答卷:保障性住房的“安居密码”
- 2025-09-01暑期人才安居需求升温,城投宽庭多社区发力,解逐梦者“落脚”之忧
- 2025-09-01呼和浩特青年社区实景展示区正式开放 打造青年安居新标杆
- 2025-09-01娄底市启动“安居芙蓉·畅购好房”金九银十惠民置业活动